《洛杉磯時報》認為罷課行動是「棕色力量誕生」(The Birth of Brown Power)。
然而雖然很希望他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因為家中實在一貧如洗、敝車羸馬、家徒四壁,能夠餬口已經不易,怎還有餘錢去受教育?因此法拉第為了要幫助家裡的生計,平日裡除了讀小學之外,還要去當工人,在極小的年紀,就還要去一家書店裡面幫忙釘書,賺取讀書費用。女皇看到他狐疑的表情和窘迫的神情,就趨前向法拉第握手,同時對他說: 「希望你能同意我對你的安排,到我早就為你及夫人準備好的住所,這住所是皇家的住所,你不用擔心一切的住宿和花費,同時你為國家的貢獻及人類的付出,是值得我這樣子對你,希望你不要拒絕
所以他能夠成為著名的農政、經濟改革家和他的苦讀出身是極有關係的。即便如此,他的父母親知道自己就是因為過往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無法躋身於上層社會,父母不希望他們的下一代步入他們的後塵。可是事情並非那麼單純,在當時有一批研究學會的人,對於法拉第這位名不見經傳,又沒學識地位的小跟班,早就不屑一顧, 經常嗤之以鼻。這也許就是上天給予他極好的一個機會吧。所以當法拉第發表了自己的發明之後,得到的並非是掌聲,而是一連串的攻訐詆毀和謾罵。
當我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心裡就充滿了納悶和好奇,究竟這位法拉第有何魔力,竟然可以使這位令人望而生畏,在政治生涯上極具有魄力的一代女皇,對他如此地折服? 和大多數的名人一樣,法拉第也沒有出生在太好的家庭裡,父母親並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父親是靠打鐵維生,再加上身體狀況不佳的情形下,經常有一餐沒一餐。他真的是極有智慧的一位科學家。第四,關於博士論文本身也有非常多奇怪的質疑。
9/19日有一則新聞指出,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都在國民黨中常會上面發言說以自己以前任職的經驗來看,「教育部的這個審查程序很嚴格」,所以建議黨籍立委「利用言論免責權」來攻擊。人們評斷一個人學術表現,不會從論文來看,而是從之後做的研究來看。通常在進行論文程序之前,你必須要通過系上的審核(例如考完資格考,或經由答辯程序)。一本論文的功用是證明你在「這個主題」上面學有專精、符合博士學位要件。
2、幫助你找到學術工作。前面說過,博論只是幫你拿到學位和找到學術工作,就這樣,沒別的目的了。
2. 圖書館館員說沒收到博論?根據任職倫敦大學的研究員表示,倫敦大學圖書館有改制過,以前論文是交到倫敦大學圖書館Senate House Library,學位證書也是倫敦大學授予,不是LSE圖書館。通過論文考試之後呢?你的論文基本上就是要展示給求職的單位看,當做你的writing sample(著作範本),它可以當成「起聘時」的「代表著作」。第二,某人能不能從某系取得博士學位的標準,是「當時」的「該系」做的決定。1. 博論不公開博論要不要公開是作者自己的選擇。
首先,某人從英國名校畢業(這個在社科領域排名世界前五的名校,甚至被批評為「野雞大學」),「當時」認證他畢業的學系、學校,都已經證明有發給他博士學位。沒有博士學位,該人是不可能拿到畢業證書,更遑論找到教職。在歐洲,「以前」本來就是以不需要修課的博班居多,「現在」即使有些系增加了修課要求,但也不妨礙這個學制的歷史。也就是說,除非你能證明接下來的相關研究有足夠的創新,否則不能拿博論的內容來升等(近年有位人氣教授在台大升等失敗,主要的爭議點就是關於他的期刊文章和博論之間的創新程度是否足夠)。
好幾年前國民黨在質疑論文的時候,就已經有人查了圖書館文獻庫,證明論文條目存在(只是實體紙本不在),當時人們也查證過某人的確獲頒了博士畢業證書。把碩班資格劃掉改博班,也是非常正常,因為英國學制就是讓你先拿到碩士生資格(MPhil),通過資格考後再取得博士生資格,在沒有電子化的時代就是直接在學生資料卡上面註記。
在美國不太一樣,博班是博班,碩班是碩班,但很多系規定是如果博班的資格考沒通過,你可以選擇拿碩士學位畢業,資格考通過之後你也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多拿一個碩士學位。事實上,四十年前電腦還不發達,手寫註記是正常。
換句話說,一個人能不能拿到博士學位,是由這個系來決定的。雖然論文可以當成起聘時的代表著作,但它不能夠拿來當做主要的升等依據,因為論文證明的是你完成博士學位資格而已。合理推測就是該所學校圖書館原本的紙本論文弄丟了,而現在某人很顯然地從家裡找到一本非最終版本的草稿稿件拿去複印一本放回圖書館。至於「沒有碩士論文」的質疑就更無厘頭,因為博士班畢業跟有沒有碩士畢業完全不關干。我們當然可以去批評世界上任何一個博士學程不好、去批評哪一本論文寫得不好,但不要忘記,我們再怎麼批評都不妨礙到該系在當下做的決定。拿任何一本博論來看,上面通常會寫著某某人繳交給某某系,然後會寫「為了完成該系博士班的要求」。
現在有人在質疑「指導教授資格」,這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事,因為當下認定資格的人就是該學系有沒有資格擔任指導教授以及論文委員,都是該系審核的。簡單來說,博士論文最主要的用處有兩個:1、幫助你獲得學位。
而且,「當時」決定聘用他的學系、學校,包括新加坡的大學和我國教育部,都已審過了他的學位資格。我曾經在美國找過一本全美圖書館只有一個地方有館藏的1990年博士論文,而且還是微縮資料沒有紙本。
而且說真的,沒什麼必要公開,除非作者自己覺得那有學術價值存在。有些人會把博論改寫成書來出版,但有些人不會。
「原紙本」弄丟是非常正常的事,因為那本來就無關緊要,再說,40年前還沒有電子化的時代(pdf是1990年代才發明)本來就沒必要保留。然後,寫完論文之後,能否通過考試,完全是由那四個或五個人來決定。他也知道要主打這一點是站不住腳的,所以很直白說要利用立委在院會發言的言論免責權,這樣一來,即使是要打泥巴戰也不怕法律追究的意思。例如學籍資料卡上面是手寫註記、還有塗改。
一本論文要能夠進行後續的改寫和出版動作,才會有學術價值。前面提到,各系規定不一樣,例如在美國你可能只要考完資格考就可以拿一個碩士學位,也可以不拿,完全無關緊要。
事實上,歐洲的博士班有多數本來就是不用修課的,這概念跟美國很不一樣不過單看大港開場2018年預售票在單日內完售的結果,如果付錢的好看、免錢的難看,民眾當然願意付錢看啊。
如今大港明年真的不唱了,有網友大喊「韓國瑜不想要年輕票了嗎?」,而遭大港策展單位指稱「高市府不支持」的高市文化局,和質詢砲火猛烈的邱于軒議員,此時都跳出來說「我們很支持」。同理,政府補助電動車好多年了,無論補助廠商或消費者,消費者自己也必須負擔一半以上的購買金額,難道經濟部電動車廠商,你買gogoro就不用錢嗎?又如低廉的大眾交通費或春遊補助,也是受政府補助的庇蔭,交通補助是為了環保、旅遊補助則是為了振興國內旅遊,相較於藝文活動,民眾對交通、旅遊已內建付費意識,但對於藝文活動付費認知,官方和民間都還有努力空間。
Photo Credit: 大港開唱一年平均五百萬做一場大型音樂活動到底算不算多?自稱為「恁爸」的前立委孫大千也認為大港策展團隊一邊領政府平均一年500萬補助、一邊票價三級跳,絕對說不太過去。例如,大家熟知的紙風車劇團具備豐富表演與策展經驗,是各政府單位爭相邀請的演出單位,好比2019年故宮博物院的「紙風車劇團--三國奇遇藝文活動演出採購案」、2018年台中市文化局的「2018戲胞藝起來系列活動-表演工作坊」委託專業服務採購案」,又如同樣是高雄市政府發包的「2018高雄春天藝術節開幕大戲-傳統藝術環境劇場《見城》台灣豫劇團演出勞務採購」等,這些藝文採購具有專業性或難以替代性,因此依法限制性招標都是可以公允的。攤開2018年大港開唱節目表,兩天約一百組表演團體輪番上陣,而類似規模的新北市貢寮海洋音樂祭,2018年單一年度辦理的採購預算金額為2200萬,所以若預算500招標大港開唱,大概不會有公司願意投標,等於是高雄市政府一年用500萬就「買到」大港音樂祭的品牌及周邊商機,多年官方與民間協力的成果可能在此劃下句點,樂迷大呼可惜。其實早在今年五月,高市國民黨議員邱于軒質詢高雄市文化局時,就質疑大港開唱的民間策展公司每年都是同家廠商,並暗指高市府內若干標案和補助和都與前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有利益關係。
關於這點,高雄市文化局也發聲明表示,該案補助來源係文化部委辦之「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軟體配套計畫」,並奉市府核准後辦理,一切合於規定,並無規避採購法的問題。先不說查水表,高市府的形象工程確實該努力回顧大港開唱的惜別宣言,其表達「感受不到高雄市政府的支持」,但高雄市政府和提出質疑的邱于軒議員紛紛表示「支持」,既然大家都這麼支持這個從高雄「長」出來的音樂祭,為何在新市府上任後,會讓一個這樣重要音樂活動停辦?反觀首度移師高雄的春天吶喊造成種種爭議,而高市府主動邀請的代言人白冰冰女士的宣傳MV,在行銷策略上也遭專家批評。
近日以獨立音樂著名的高雄「大港開唱音樂祭」忽然發布明年停辦消息,其官方粉專以「惜別」照片和樂迷告別,並稱面對過去一直共同辦理音樂節的高市府感到強大壓力、「明顯感受不到市府對大港的支持」。根據政府採購決標資訊,2014年高雄市政府新聞局的確有「閃靈暮沉武德殿MV高雄拍攝花絮案」採購案,但細看決標公告,它屬於採購法「限制性招標」,依據法條中央機關未達公告金額採購招標辦法第2條第1項第2款,採購單位可邀請指定廠商議價或比價。
Photo Credit:大港開唱由採購法限制性招標的規範可見,不是標案名稱內含團體名字的就叫「量身訂做」。至於拿了政府補助的大港開唱,單日門票破千元到底算不算高?這跟每個人口袋深度和閱聽習慣有關